在美国人眼中,日本总带着那股子坚韧不拔、拼劲十足的劲头,怎么也甩不掉的感觉。
二战那会儿,日本突如其来偷袭珍珠港,直接把美国从睡梦中吓得跳起来,罗斯福气得兜里直拍桌子。
从那时起,美军对付日本可是一点一点来,小心翼翼地防备着,怕给他来个意想不到的陷阱。
让美国人心里发毛的,正是日本那套细菌战的小动作。由石井四郎带领的731部队,表面上打着防疫的旗号,实际上却在搞活体实验,把鼠疫杆菌、炭疽孢子全都用在了人身上试验。
1942年的菲律宾巴丹半岛战役,日军准备发射200斤装满感染跳蚤的陶瓷弹,想借着爆炸后风的助力,把跳蚤散布开来,来瘫痪美菲联军的补给线。
到了1944年,塞班岛上,美军登陆刚结束,日军又打起了老把戏,试图用潜艇运送病毒弹。不过,剑鱼号一发鱼雷,船立马沉没,计划就这样泡了汤。石井他们还不打算放弃,到了1945年,策划“夜樱计划”,派出I-400潜艇携带水上飞机,直奔加州港口,打算喷撒炭疽孢子,搞得旧金山成死城。
在原子弹投到东京之前,这事儿才算打住。
战后,石井用情报换取了豁免,自由自在地过日子,可美国人从那以后一直对日本的生化实力念念不忘。
2025年上半年,美日联合军演的时候,总会有专家在报告里提一句“生化遗产”,提醒大家别忘了历史。日本经济规模大,科技产业链条繁琐,美国拉着它当亚太的支柱,可谁敢真拼命去试一试呢?日本自卫队要现代化,F-35飞上蓝天,潜艇也下水了,但那些黑历史就像一根刺,扎得美国的战略家们寝不安席。
瑞士人口才八百万,常备军队大概十二万,乍一看没啥特别的,但美国在评估的时候,总是摇摇头,说:“别惹它。”
为什么呢?就靠中立配合刺猬战术,这下把阿尔卑斯山几乎变成了肉馅机。1815年维也纳会议一定规矩,瑞士就开始全民皆兵,20岁的男子都得入伍,到42岁之前还要不断复训,一下子能调动出五十万民兵,真是把山都变成了钢铁屏障。
山沟里到处都是山地碉堡,峡谷里埋伏着地雷,高原上狙击手藏得深深的,一旦坦克冲进山谷,那补给线就寸步难行,被堵得死死的。
二战期间,希特勒的坦克沿边境推进,瑞士一宣布动员,工厂纷纷转做军工,精细仪器和弹药不断运往德国,同时还偿还贷款,以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。
德国的计划可真盘算得挺周到,一旦入侵,等于把自己堵死,索性绕道走。瑞士空军常巡领空,金融体系稳得像泰山一样,全球富豪的存款里,有四分之一都是在海外。要对它动手,华尔街先会崩溃,政界大佬的钱袋也会瘪掉一半。
到了2020年底,瑞士把FA-18战机编入了24小时待命的防空队伍,雷达不停地扫描日内瓦湖上空。北约的力量就在附近围着,谁敢先动手?
在冷战期间,美苏导弹互相对峙,它们在夹缝中谋求生存,充当着外交中转的桥梁。
俄乌局势尚未平息,瑞士动手冻结俄国的资产,议会一鼓作气顺利通过,制裁措施搞得挺溜的。
在美国的智库报告中,瑞士经常被归为“难攻的目标”,这可不是靠武力压制,而是靠软硬实力结合,付出的代价太大,难以轻易突破。
越南让美国人苦撑了二十年,1965年美军登上岘港,坦克踩着沙滩碾过来,B-52轰炸机也在队伍里排队喷弹,可那丛林的酷热和游击战的地道,让M16步枪和橙剂都变成了摆设。北越靠着密密麻麻地地道反击战士们弯腰传递情报,高射炮紧盯着美军飞机尾焰,一发炮弹击中残骸,砸到河里去。
从1965年开始,中国不断地提供援助,援助不断,AK步枪、火箭炮、工程兵全线支撑,累计投入数百亿。北越在春节期间展开攻势,攻打顺化,坦克直冲总统府,美军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扫射,可那股坚持不懈的劲头还是没被打散。到1973年签署巴黎协定,美军尴尬地撤出去,到了1975年西贡陷落,T-54坦克撞开了铁门,南越的旗子也降落到地上。
美军伤亡达5.8万,国内的反战示威不断,退伍老兵带着瘸腿和失明的眼睛回到家乡,国会听证会上哭诉着那段泥潭岁月。中国的支持力度很大,高射炮部队也开始驻扎,8月5日就击落了第一架F-4,北越人心里记得那份难忘的记忆。
如今越南经济发展得挺快,和美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千亿,但在美国的名单上,越南依旧是个老面孔,游击战的记忆太深刻,难以忘怀。
为什么中国没在这个名单里头?不是美国小看咱们,而是中美这盘棋实在太复杂,风云变幻得跟麻将似的。
中美贸易总额快到万亿,供应链被搞得死死的,南海的对峙靠外交来周旋,军演和舰艇互相盯着,谁先动手,谁就傻。
中国的核武和海军都在壮大,智库预估台海一开战可能会死伤上百万,可是用经济牌、金融体系和盟友关系来帮助自己,这才是真正的束缚。
到2025年上半年,美中峰会可能会握手言和,协议签署较为平稳,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,未来的关系不止是单纯的军事较量。
中国在日越两场战役中都拼尽全力,日本则用了八年时间拖垮了陆军,而越南的援助让美国难以如愿前行,虽然美国嘴上没说,但心里明白得很。